年故障时间不到5分钟 构建高可用的广域网络
- +1 你赞过了
软件系统高可用性主要技术点
动态热补丁
1.热补丁原理
补丁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和软件工程学中的一个术语,一般是为了对系统中的某些错误进行修正而发布的独立的软件单元。它能够在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完成对系统错误的修正,也就是对系统进行动态升级。
其基本原理就是在系统中保留一段内存空间,将新的函数实体以补丁文件的方式加载其中,根据要被替换函数的入口地址找到被替换函数的第一条执行指令,将其改为一条跳转指令,跳转地址为新函数的入口地址;这样当其他函数要调用被替换函数时,CPU根据跳转指令就会执行新的函数实体。
2.热补丁状态转换
各厂商实现热补丁的基本原理大体相同,但具体实现上有一定差别。下面以H3C公司热补丁技术为例简单介绍状态机转换和各状态的作用。
补丁存在四种状态:
空闲(IDLE):初始状态,补丁没有被加载
去激活(DEACTIVE):补丁已经加载,但未被激活
激活(ACTIVE):补丁处于试运行状态
运行(RUNNING):补丁处于正式运行状态
激活态与运行态的最大区别在于系统重启后,激活态的补丁转换为去激活态,不再发挥作用,而运行态的补丁在系统重启后仍然保持为运行态,继续发挥作用。补丁的激活态主要是提供一个缓冲带,以防止因为补丁错误而导致系统连续运行故障。补丁的状态只有在用户命令的干预下才会发生切换,命令与补丁状态的切换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命令与补丁状态切换关系
广域网网络架构高可用设计 物理拓扑对网络可用性的影响
物理拓扑的连接状况决定了网络可用性的计算方法。如图4所示,f1和f2是网络设备自身的可用性指标,当网络设备串行连接时,其组成的部分网络系统的计算为两设备可靠性指标相乘;当网络设备并行连接时,其组成部分网络系统的计算为1减去设备可靠性指标相乘后的反值。多条链路对网络可用性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广域网来说,链路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因此实际的部署方案是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的结果。
图4 不同拓扑连接方式的可用性计算方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一般都选用双点双归的拓扑连接方式。其可用性指标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拓扑连接方式的典型可用性计算值
广域网路由协议部署高可用设计广域网网络协议基本以路由协议为主,同时根据广域网拓扑连接和链路种类,会附加部署不同的链路检测协议。以典型的金融双中心网络为例,如图5所示
图5 金融双中心网络路由部署示意图
设计原则:路由的高可用设计和所选择的链路种类息息相关,对于大型分支之间链路连接一般选用高带宽的SDH链路,链路的稳定性较高,很少出现闪断和震荡的情况,而且分支之间作为骨干链路,承载着主要的业务流量,需要非常灵活的流量控制策略,因此可部署eBGP协议;对于小型分支与总部互联这种情况,链路种类复杂,链路状况不稳定,因此在部署收敛时间相对较快的路由协议(如OSPF)时,通常会启用BFD、NQA等辅助协议,完成对链路状况的检测,以提高路由协议的收敛速度。
结束语构建高可用性广域网络,需要从网络组件、网络架构、网络协议部署、网络运维及网络基础支撑等方面全盘考虑,所涉及的内容及其丰富。本文仅针对前三个部分进行部分重点的框架性描述,具体实践还要根据不同的网络使用场景做有针对性的部署。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